如今有些人到处宣称自己是境界高妙的成就者,可以不受因果的限制。虽然我们无法判断对方的境界,但成就者不应该是这样的表现。真正修行达到一定高度时,会为了护持众生的心,而不会恣意妄为。所以,对自我吹嘘者,我们要高度怀疑。
我们必须知道,觉受与证悟空性的智慧完全没有关系。修行必须要有经验的上师引领,千万不能自己盲修瞎练。那种自己看点密法书籍就开始独自修行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如果不专注,也就是浪费一点时间,危害还不大;但如果特别专注,就很容易出问题。心灵的旅途,是我们从未探知过的陌生领地。想在心灵中开拓新天地,必须要有经验丰富的人带路。修行没有那么简单,但纵然再复杂、再有挑战性,也必须修下去,否则就没有解脱的机会。
有为法的善,包括了烧香、拜佛、念经、闻思以及修出离心、菩提心等;无为的善,就是修空性。就像要渡过一条没有桥的河,必须先把船只准备好,过河之后,就不再需要船只一样,要朝无为善的目的地出发,必须依靠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烧香拜佛之类的船筏。一旦证达无为的境界,就不再需要有为善法。尽管相比于有为法,无为法更重要,但如果不修前行等基础法门,就永远无法企及无为法的彼岸。
凡是有因有果的法,都叫作有为法。有为法分两类:一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善与恶;另一类是我们看不见、听不到,却仍然有因有果的事物。
真正的佛教徒,不能停留在烧香、拜佛的阶段,要去闻思;然后也不能停留在闻思的阶段,要去修;修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四前行的阶段,要去修智慧。对没有把佛教当作生活的调味品,而是真正想解脱的初学者来说,这个次第特别重要。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却控制不住自己,这就是修行不到位造成的。所以,闻思修当中,修行最重要。
智慧分三种:闻所得智慧、思所得智慧与修所得智慧。听课所获得的智慧,叫作闻所得智慧;通过思考获得的智慧,叫作思所得智慧;依靠修行所得的智慧,叫作修所得智慧。三种智慧中,修所得智慧最殊胜。
佛陀告诉我们,眼光不要狭窄,要有长远的规划、开阔的心胸、高尚的目标,学会高瞻远瞩,这样才会增长智慧,发现前所未知的领域,从而知道前方的路该如何走。
无色界生命的身体,是一种非常细微的物质,就像暗物质一样,肉眼根本觉察不到。他们的身体不占空间,也不能沟通。一投生就立即进入禅定状态,不需要吃喝,没有其他生活,心一直很平稳,感觉不到痛苦,也感觉不到幸福,更不能做任何事情,就像人进入深度睡眠一样,直到死亡为止,寿命却比欲界天人还长,因此菩萨都不愿意投生到这个世界中。因为无法沟通,不能度化众生,所以无色界也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地方。
对证悟的人来说,有念无念都无所谓。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念头是禅定的障碍。打坐的时候不能有念头,因为念头会打破内心的平静状态,会让自己走神,也即掉举。 证悟以后,无论有没有念头,都同样可以进入空性的境界,所以不需要着重强调无念的禅定。但如果没有证悟,仅仅因为理论上对空性稍微有一点概念,就妄说自己已经证悟,不需要闻思修行了,有念无念都无所谓,就陷入了误区。
无分别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证悟空性的境界,因为没有分别念,所以叫作无念。另外一种,是没有证悟的世俗禅定,即四禅八定,安住在比较平静的没有什么念头的状态,也叫作无念。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让我们失望,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放下自我、自私,还会把自己的感受看得非常重,不会把帮助别人作为头等大事,会对别人有要求。当对方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当对方辜负了自己的栽培和帮助时,就会不满、抱怨。所以,先修空性与慈悲心,当慈悲心与空性智慧发展到一定程度,能放下自我,无条件地利益众生时,就能轻松自如甚至如如不动地应对众生的侮辱、欺负或刁难,那就是利益众生的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