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楞伽经》等大乘经典、中观论著以及密宗典籍当中,有时会把如来藏称为阿赖耶识,那如来藏究竟是不是阿赖耶识呢? 其实,阿赖耶识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唯识宗所说的,属于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另外一个就是表示如来藏的阿赖耶识。 二者虽然名称一样,但实际上是大不一样的: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的,但同时也是无常的。换言之,唯识宗讲的八识里面的阿赖耶识,是众生意识的一部分,是无常、有漏的有为法,属于轮回的范畴;而如来藏不是有漏、无常的有为法,也不属于轮回,是佛的智慧。在他空中观的经论中,永远不会承认如来藏是无常的。
轮回是封闭的,既然我们已经身陷轮回,也不可能随意就跳出去,那该怎么办呢?佛告诉我们,在这个封闭的轮回里,可以找到出路。如果有出路,怎么叫封闭呢?对一般的凡夫众生来说,轮回是封闭的,没有办法跳出去;但是对遇到佛法的人而言,轮回还是有出路的。出路是什么?就是修行。
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来看,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一切物质,不论身外或身内的,都不离变化。所谓的身体、生命,随时都可能毁灭,只是我们自己不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人身就有可能常住不灭,但它随时随地都在变。当它的第一个刹那过去以后,要有许多因缘,第二刹那才能够继续;如果这些因缘中缺少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延续,当下便会结束。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所有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最殊胜;所有的观念当中,无常的观念最殊胜。 为什么大象的脚印最殊胜呢?因为大象不会选择危险的路,只会选择安全的路,跟着大象的脚印走,就会平安抵达目的地。 为什么无常的观念最殊胜呢?因为,如果修持相续的无常,就会有修行的动力。当我们修行懈怠的时候,一想起人生的无常、世间万事万物的无常,就会受到鼓舞,就会产生强烈的修行欲望;而修持刹那的细微无常,则可以成为证悟无我的基础,因为在刹那变换的事物当中,不可能存在一个所谓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修之后,能让我们证悟空性和无我。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无常,修了无常之后,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不可思议,但归纳起来,有八种不同的根机:第一种,对下一世的解脱或者人天福报没有任何兴趣。如今社会上有许多这种人,他们只管眼前的现实生活,除此之外从不希求解脱,也不希求下世的人天福报,小乘佛教称这种人为断根人,大乘佛教不认为其为彻底断根的人,而只是临时断根的人——临时阻断了解脱的种子,临时断绝了慧根与福根。第二种,虽然不希求解脱,但是希求人天福报。第三种,希求声闻的自我解脱果位。第四种,希求缘觉的自我解脱果位。第五种,希求菩萨道。第六种,希求大乘密宗法门。第七种,希求无上大圆满窍诀或类似于无上大圆满的教言。第八种,无定根机。就是根机不确定,遇到大乘的善知识就可能成为大乘修行人、遇到小乘善知识也可能趋向小乘的人。 其中除了断根人和不定根机的人以外,对其他的人,都应...
般若波罗蜜多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内证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也称为实相般若;第二种,则是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实相般若的本质,是修持显宗、密宗最后所证悟的境界与智慧;文字般若,则是我们天天念诵的、用文字所表述的经典。 虽然我们最后所需要的是实相般若,但只有通过文字般若才可以证悟实相般若,如果不借助于文字般若,就无法证悟实相般若。
发愿与回向的差别是:发愿时有无善业可以依托。比如说,在做完善事之后发心——以做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样怎样,这叫做回向。其特点是,发愿之前做了善业,可以说依靠我们的善根而发愿,即是回向。那么什么是发愿呢?无论有没有行善,心里所发的一切愿望,都叫做发愿。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不一定有善行。如果我们能时常发愿:“愿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死亡之后,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时最好能常常这样发愿。 今后,我们无论是回向或是发愿时,一定要在普通的发愿和回向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每次都要加,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释迦牟尼佛前世还没有发菩提心的时候,曾与另一位众生一起堕入地狱。地狱的地上全是烧红的铁,脚一踩在地上,立即被烧焦,并冒出焦臭的浓烟,痛苦万分,无以言表。地狱的狱卒手持烧红的棍棒,强迫佛陀的前世与另一位同伴共同拉一辆烧红的铁车。但两人使尽了全身力气,怎么拉也拉不动。佛陀的前世心想:既然拉不动,干脆我申请一个人拉车,让同伴离开这些折磨。于是便向狱卒请求道:车我一个人拉,您把他放了吧!狱卒气愤地回答说:每个众生都是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谁。说罢,便用铁锤猛击佛陀前世的头部,佛陀的前世当下死亡,并立即转生三十三天。 一般情况下,地狱众生的寿命很长,再痛苦都不会死。但因为佛陀前世的一个善念消除了无量业障,积累了极大善根,所以能当即死去,离开地狱的痛苦。这就是佛性成熟的典型标志。 这...
世间人的一切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现世的一生——短暂的几十年。而佛教不是这样。佛教高瞻远瞩,不但为现世的快乐,也为生生世世的快乐;不只为一个人的幸福,而且也为所有人的幸福而奋斗。这既非消极,也非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未来将要面临的痛苦,也就是用修行的方法来断除轮回痛苦,这怎么会是消极、逃避呢?
作为真正的菩萨或大乘修行人,所有的修行都是在利益众生,其中有些是直接利益,有些是间接利益,却没有一个行为不是利益众生的。不是给予众生利乐,就是接受众生的痛苦。 具体应该怎样行持呢?比如说,天上掉下来一块石头,在自己和另一个人当中一定要砸死一个,自己就推开那个人,让石头落在自己头上,我们能做到吗?如果能做到,就是直接接受众生的痛苦,就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遇到痛苦时,要去寻找痛苦的根源。其中会有客观因素,但它不是制造痛苦的根本因缘,而只是一个助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制造的罪业。凡夫都有贪心,加上过去的因,罪业就会成熟。所谓贪心就是爱我执,它就像种庄稼的肥料,能促使罪业果报的成熟。而阿罗汉那样的成就者,虽然也有业的习气或种子没有完全清净,但因为阿罗汉断除了贪心,所以这些业不会让他流转轮回。我们常说要发菩提心,要自他相换,但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是时时处处为自己打算,所以生生世世都很倒霉、很受挫,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爱我执。尽管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就断除爱我执,但通过菩提心的修法,就能逐步减少爱我执。
第一转法轮的时候,人们刚刚接触佛教,不懂空性,更不懂光明,我执、自私等烦恼非常粗大,对世界的贪恋深重无比,此时讲空性、光明,显然还为时过早,所以第一转法轮当中只讲了诸行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以及简单的无我等小乘法门,首先让修行人明白因果轮回的真相。 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人们的根机稍稍成熟一些,所以此时只讲空性,不讲光明。虽然《般若十万颂》等《般若经》中有很多“光明”的字眼,但此时的光明一般都解释成空性,没有强调如来藏。龙树菩萨讲解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也只是讲空性,而不提如来藏。 第三转法轮的时候,人们的根机更趋于成熟,所以此时虽然偶尔会稍稍讲一下空性、无我,但主要讲的是光明、常住、清净。 佛在传法之初,就已经策划好传法次第,通过三转法轮,将从人身难得、死亡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