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19.11.25

即使我们现在有不造作的强烈的菩提心,这也只是很好的发心而已,毕竟能力有限,还是不能真正地、广泛地度化众生。要想早日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首先就要往生极乐世界。 法王如意宝在最后的教言当中也讲过:我圆寂之后,如果有自由的话,不会立即回到娑婆世界,也不会到其他地方去,而是首先去往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获得了广大的度生能力之后,就立即回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众生。

2019.11.24

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个比喻——寂静光明的境界犹如藏地秋天的虚空。因为藏地冬天经常刮风,天空中虽然没有很多乌云,但还是会有一些灰尘,看起来不是很干净;春天的时候又因为地面升温,故而时常有气流,会影响虚空的纯净度。而夏天经常会下雨,天上随时会乌云密布,所以虚空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澄净。秋日的虚空尤其纯净,不存在什么杂质、污垢,所以显得特别的清净、通透、澄然、明澈。 如果前行基础修得很扎实,任何证悟的条件都齐备了,则仅仅听到这么一句话,都会当下开悟,通达心的本性——一想到清净如虚空的感觉,当即就会恍然大悟。

2019.11.23

佛陀出世以后,三转法轮,度化了无量有情,为所有众生开示了一条光明之路;但是在凡夫的境界中,佛陀也与其他人一样,最终离开人世圆寂了。我们现在无法亲见佛陀,所能看到的,只有他的传记和三藏典籍。从显现上看,佛也是无常的。 同样,自从佛法传世以来,印藏汉等历代前辈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也全都圆寂了,无一人仍在人间。到今天,我们也只知道他们的名号,仅了解他们对众生、对佛法的贡献而已。所以,高僧大德亦是无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释尊,以及修行那么好的高僧大德,也要显现无常,那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2019.11.22

赞普朗达玛毁灭佛教之后,佛法再次弘扬的时期,称为后弘期。后弘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以阿底峡尊者为代表的很多名震四方的大成就者、班智达纷纷到西藏弘扬佛法。在他们弘扬的佛教当中,有一个噶当派。 噶当派分新旧两种。所谓旧噶当派,是指宗喀巴大师尚未创立格鲁巴之前,在几百年间流传甚广的,由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法脉。旧噶当派也分为两派:经论派主要强调大乘佛法的理论;窍诀派着重于修法。 新噶当派也叫格鲁派,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

2019.11.21

如果一件事情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极大的利益,但对自己也有一些伤害,不过伤害不是很严重,不可能从此就不发菩提心、不学大乘佛法或者干脆不学佛了,无非是在身体、心理上,或者生活方面上受到一些伤害,既然利益大于损害,那么无论任何事情,理应选择去做。

2019.11.20

加行要求供修的十万遍曼荼罗,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如果时间允许,最好供十一万遍三身曼荼罗,这是最上乘、最圆满的修法;但很多居士都很忙碌,如果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中等的修法,也就是三万遍三身曼荼罗、七万遍七堆曼荼罗的修法;如果时间太紧迫,也可以采用最简单的修法,就是供十万遍七堆曼荼罗,然后再供一万遍作为补充,这样就可节省很多时间。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供养曼荼罗并不是浪费时间,所以不能考虑节省时间的问题,而应将积累资粮放在首位。

2019.11.19

什么时候可以不依止文字般若呢?就是在证悟菩萨一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亲身现证了佛的智慧、空性的见解,所以再也不需要依靠文字,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在证悟一地以后,就不再需要闻思。 佛在很多经典当中也讲过,三地菩萨的特点,就是为了求法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既然三地菩萨为了闻思都要下那么大的工夫,仅仅证悟一地,又怎能不闻思呢?只是在证悟一地之时,就不需要再去看描述证悟境界的经论,因为此刻已经现量见到了这一切。就像在某人亲眼看到一朵花以后,就无须再给他讲关于这朵花的颜色、形状之类的内容一样。 没有证悟一地之前的资粮道、加行道,就必须依靠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在吸收了文字般若当中的精华以后,才能实际去修持。

2019.11.18

讲了无常以后,有些人觉得非常悲观。自己以前认为非常了不起的名利等等现在看起来什么意思都没有,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没有把握,都没有意义,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样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呢?是好的。因为,当我们意识到万法无常的时候,才能真正放下这些世俗的东西。从此以后,即使遇到家里的亲人死了、破产了、家破人亡等悲惨景况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过分痛苦的感觉,而会意识到,世间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今天我终于看到了无常。如果无常修得好的话,那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解脱方面。

2019.11.17

“我”和“我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比如说,当我们的眼睛看这束花的时候,作为外在所取的物质,是这束花;作为内在能取的,是我们的眼识。同样,“自我”就像这束花,是外在的所取;“我执”就像眼识,是内在的、主观的、精神上的执著。

2019.11.16

在深深地体会到空性的时候,所有的烦恼、执著都烟消云散。然而,因为我们的修行不到位,所以只是在那一瞬间没有烦恼执著而已;顷刻之后,一切都会恢复原状。但是,如果能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处于这种状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最后就能彻底地断除烦恼。

2019.11.15

中观自空的佛性或圣性是法界。在第三转法轮之前,法界意味着空性。 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的时候,推翻了我们凡夫的所有观念。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就是不承认、不建立任何观点。就像禅宗所讲的,越是接近诸法的本性,我们的语言越是鞭长莫及。如果实在要用一个词来表达,就叫做空性,但这种空性实际上只能算作单空。

2019.11.14

所有的障碍都可以归纳为二障。所谓二障,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简单地说,烦恼障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无明等等。所知障可分为两方面,就胜义谛而言,是指有些境界还不能完全了悟;就世俗谛而言,是指还不具备佛陀那样的神通。 阿罗汉与八地以上的菩萨都有所知障,而没有烦恼障。只有佛陀才断尽了二障,故称为全知、遍知。除了佛以外,包括十地菩萨都不可能永恒安住于根本慧定,尽管可以在根本慧定当中停留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要从中出定,这就是所知障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