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儿女并非不爱他们的父母,他们非常爱父母,很孝顺。可是他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为了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而拌嘴、争吵,导致了很多的家庭矛盾。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上幼儿园、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有学习的压力,长大以后想法也变多了,各方面又新增了更多的压力,这就导致每个人的内心相对来说都比较浮躁,所以很容易发生争吵、产生矛盾。当然,我们平时对其他人都会注意一些,不敢随便发脾气、争吵,但因为父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所以平时就比较随便,问题的原因可能就是这样。 我想,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大乘佛教里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方法。这个方法的一部分,就是对我们的父母去修。我们要思维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然后感恩、报恩。如果不太想修菩提心、慈悲心的其他部分,那么就修这一部分也可以。这部分...
作为一个人来说,朋友真的非常重要。朋友可以说是我们的充电宝,为我们补充能量,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 有这么一个实验:当你独自背包旅行时,前方有一座很高的山,然后让你去猜这座山有多高。这时你猜出来的数字,一般都会比它的实际高度高得多。因为你孤身一人,背包也很重,心里会有恐惧,所以就觉得这座山很高。但是,如果有两三个朋友在一起,这时再让你去猜山有多高——虽然山还是这座山,你背着的也是同样重量的背包,但此时你猜出来的数字就会比这座山的实际高度低一些。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身边有朋友,心里不害怕了,所以觉得问题不大,没有关系。 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很多方面都是这样。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希望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尽情倾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所有问题都要自己去面对,那么除非你的内心特别强大,...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看到城外有太多的老百姓,有生、有老、有病,尽管他的国王父亲强烈反对,儿子、配偶也都不同意,但佛陀觉得这样下去自己也帮助不了他们,还是要去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可以解决更多人的痛苦的方法。虽然自己走了以后,他们可能暂时不理解,也可能导致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痛苦。但这是暂时的,自己最后找到这个方法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如果看远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打个比方,佛陀的那个年代很多商人会出海去寻宝,如果他们找到了宝,回来的时候就可以赚很大很大一笔钱。可是他们的航海过程非常危险,如果平安,也要三年、五年以后才能够回来。所以他们离开的时候,家人还有所有的亲戚朋友都非常担心,他们也特别痛苦。但是还是有些人不顾一切去寻宝,即使父母、配偶和朋友阻碍他,他也不听就走了。他知道这条...
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解脱,但因为物质享受是无须通过修行,便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作为凡夫俗子是很难抵挡的,因而就不容易产生出离之心。如果不精进修行,懒惰懈怠,再加上往昔的习气,就会一门心思地去追求这一切,永远也不能感受到修行的乐趣,永远都徘徊在解脱之门的外围。其实,假如我们能勤恳专注地修行,其结果也绝对能亲身体会到,不是在下一世,即便在今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证悟空性。所以,空性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一般遥不可及。
灌顶诸光照,根尘普遍身, 金刚寂大定,众苦勿相亲。 佛用什么方法度化十地菩萨呢? 首先是十地菩萨自己的心口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发光,借助光也让十地菩萨看见十方所有的佛菩萨。诸佛菩萨显现眉间发光,九地以下的菩萨身体各部位发光。佛菩萨的身上发出的光芒遍照六根与六尘。最后各种光融入十地菩萨的头顶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并依靠光的力量,使十地菩萨获得犹如金刚般坚不可摧的巨大禅定力和智慧,从而断除最后一个最细微的障碍,之后彻底成佛,这叫做果灌顶。一刹那间,所有粗大、细微的痛苦都无影无踪,再也没有困扰修行人的机会了。 灌顶是密宗术语,灌顶贯穿于整个密宗修法。密宗的灌顶,是观想从上师心口、眉间、喉咙发光融入自己,自己获得诸多禅定与加持。 其实显宗也讲灌顶,只是在十地之前没有...
有些人学佛以后越来越冷漠,不考虑父母,也不考虑儿女,一时冲动地出家,这在佛门里面是比较反对的。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的故乡,现在就是在印度和尼泊尔的边境上,当时叫作迦毗罗卫国。这个迦毗罗卫国的国王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在释迦牟尼佛的故乡,绝大多数人都是佛陀的亲戚。后来因为前世的因缘,这个城市里面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屠杀,血流成河,很多男人死于这次屠杀。有500个女人因为当时受的刺激特别大,就出家了。一两年后,当她们的心灵创伤慢慢淡了,她们又陆陆续续全部还俗了。这是这条戒律的来源,缘起就是这样。所以佛教里就讲,一时冲动出家是不对的。一个人不考虑父母,也不考虑儿女、配偶,什么都不考虑,一时冲动下出家,这是不对的,不是很好的出家,是有问题的。如果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想了很长时间:尽管现在跟父母、配...
虽然修持出离心可以减少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的念头,修持世俗菩提心可以将严重的自私心降到很低的程度,但最后的细微烦恼,却唯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够彻底解决。
审谛轮回事,孰能免业牵, 要知无苦恼,净土勿相缠。 第十一地:此地不属于菩萨地,属于佛地。通过显密的修法,到了十一地的时候,都已经成佛了。 密宗在十一地的基础上,加了第十二地直至二十二地的名称。因为在成佛以后,虽然见解的层次没有高低,但从种种功德的角度安立了不同的名称。实际上这些在显宗的第十一地都已经包含了。 第十一地是什么样的呢?在成佛以后,就要度化众生,故而需要仔细地审视和谛察轮回中纷繁复杂、森罗万象的情况,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转不同法轮。因为佛的能力已经完全成熟,从此不会受到任何善恶业的牵连,不会再堕入轮回。没有任何苦恼、分别念,真正从源头上彻底消除了所知障,由所知障导致的不清净显现也已全部消失,而不会纠缠不休,所以佛在自境中都是净土。 虽然小乘...
一个人想要出家的话,首先需要父母的同意,如果有配偶还需要配偶的同意,就是离他最近的这些人都要同意。在同意的情况下出家,那这是最完美的出家。他出家以后没有留下任何不好的东西,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这是最好的。原则上,佛教的戒律里面有这样的要求。 比如说你有欠债,那你要把这些债全部还掉了以后才能出家,不可以带这么多的债出家。还有就是出家的时候,在过去还需要国王的同意,更需要父母的同意。不同意就不能出家,这个是戒律上有的,这是一个完美的戒体。如果父母不同意,配偶也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算不算是出家呢?还是算出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出家、受戒,能不能得到戒?可以得到戒。他出家是有功德的,但是同时有一点不完美的地方,有一点罪过,可以这么说。所以佛教就认为,最好是这些人同意了以后再去出家。如果没有...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这就是说,如果不具备证悟实相的智慧,纵然修持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也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断除三有轮回的根源,消除最细微的烦恼——所以,我们就应当精勤地修持缘起之法。当然,前面也讲过,如果能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就一定会很快地证悟空性。 所谓实相,也即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或大圆满所说的自然智慧。为何称之为自然呢?因为其中没有夹杂着被意识形态所扭曲、所改造的任何成分,而是天然自成、原本存在的东西。这也可以叫做空性、光明、如来藏、般若波罗蜜多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名称而已。所有名称的内在含义,都是毫无差别、完全一致的。
十地菩萨的各种功德,犹如水和虚空一般清净、无垢。虽然还有细微的所知障,但非常严重、粗大的烦恼都已经从根本上阻塞、关闭了,再也不可能有产生烦恼的机会。 因为具有如此的功德与福德,自在地获得了深广的智慧,拥有接近于佛的度化众生事业,所以称为法云地。
证悟空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轮回、涅槃或者三千大千世界最终的本来面目。比如说,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东西,但这只是电脑程序所控制的结果。同样,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世界,也受控于某种程序。佛陀告诉我们,只要从根本上将程序破坏,就能消灭这一切,轮回再也不会出现,这是非常理性而有智慧的方法。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办法都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