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3.01.07

虽然这一切都不是实有存在的,但在我们的眼前,却会出现因、果,以及从因产生果的奇特现象。电子显微镜、粒子加速器等精密仪器无法观测,世间的神通、修行的境界也不能衡量,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缘起法与空性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与现象是平等共存的,如果想抛开眼睛所见的外在现象,去重新寻找一个空性,是不可能的。缘起法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缘起法,这就是佛经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23.01.06

放生的时候,知道这样做是大乘佛法,这样做有善根,这样做可以使很多众生都得到利益等等,而且要为这些众生念诵经文、佛号、咒语,这就具备了智慧。如果再完善一点儿,在放生的时候,要观三轮体空,要知道自己、被放的生命、放生的活动这三个都是如幻如梦的。如果有这样的见解和证悟,那自然是智慧。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解,则刚刚所讲的那些,也属于智慧。

2023.01.05

在这样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一刹那地存在。如果认为,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因”(条件)都具备以后,于第二个刹那“果”才产生,就意味着: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种子、土壤等都具足时,“果”还不存在;当第二个刹那“果”产生、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因”却早已消失不在了,它们从来没有见过面。那么,“因”是怎样把它的“果”产生出来的呢?“因”存在时,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给“果”带来一些影响、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因”又能影响谁、作用谁呢?仔细想想,“因”存在时,“果”就像虚空一样,“因”能对虚空起作用吗?不可能的!同样,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后次序,“果”存在的时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么起作用呢?这就像死人和活人,当一个人诞生之时,另一个人已经死了,那个死人能...

2023.01.04

大乘佛法告诉我们,在和任何一个人相处的时候,要发自内心地认为,在所有人当中我是最底层的人,我不如所有的人。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有骄傲自满的心态,才不会去欺负任何一个生命。 不过,这种心态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倘若心里自以为了不起,却表面上说自己是最差的、最弱的,只是虚伪地做个样子给别人看,就不符合大乘精神。

2023.01.03

如果要接受一个灌顶,首先要了解此灌顶有几条戒。假如有五条,就要看看是哪五条,并反躬自问,考查自己能不能做到。 大家都知道,居士五戒——戒除杀盗淫妄酒,是最基础的戒律。但我们在受戒前,都要看自己能受哪一条,不能受哪一条;能做哪一条才受哪一条,不能做的就不受。若连居士戒都这样认真取舍,那么密乘戒就更需要认真对待,更不能随随便便,盲目草率。毕竟居士五戒与密乘戒相比,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所以,在接受灌顶之前,一定要观察权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理智地接受,这十分重要。

2023.01.02

什么叫做我执呢?我执分两种: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其中的俱生我执,是先天而来的一种我执,比如说我要吃东西啊、我不要痛苦啊、我要快乐啊等等。这是包括畜生在内的所有众生都具有的,我们所有的烦恼也都是来自于这个我执。之所以平时我们只管自己而不管他众,就是这个我执在作怪。有了这个我执以后,我们就只爱自己,而不爱其他生命,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打算。只有在这个我执彻底消灭了以后,我们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另一份事业——度化众生的事业当中。比如说,现在很多人放生、念经、磕头、烧香、拜佛,只是为了自身的健康长寿、工作上没有违缘等等。在这些发心当中,都有非常浓厚的自私心。如果想消灭自私的成分,全心全意地度化众生,就必须把我执推翻。

2023.01.01

在佛经当中还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在辽阔的原始森林当中迷了路,他焦急而又迷茫地走了很久,最后终于遇到了放牧的牧童。这就说明他已经接近森林的边缘,很快就要走出森林了。为什么呢?因为牧童们不可能到森林深处去放牧,而只会在森林边缘一带活动。 佛继续说道:同样,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当中经历了无数次生生死死、恐怖漫长的轮回,就像茫茫无际的森林,而我们就如同在轮回密林中徘徊了很久的迷路人。现在终于听到了空性的法门,虽然尚未证悟空性,甚至对空性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但我们却已经踏上了脱离轮回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