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比如说,我们都认为,上班挣钱是必须的,如果不挣钱,就会缺衣少食,生存就会面临威胁,因而我们必须去挣钱。这是公众的一致看法。 但我们必须知道,与上班挣钱相比,我们更需要修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还处于轮回之中,如果不解脱,将来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生老病死的痛苦。哪怕一个人只活十年或者五年,在来不及衰老的时候就已经死亡;但即使在这短暂的人生当中,也会饱受生、病、死苦。对于每一位众生而言,在漫长的轮回之中,都将经受成千上万次的生老病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我们该不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呢?今生暂时的饥渴寒冷,与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由此可见,修行比挣钱重要得多。我们需要生存的能力,但我们更需要修行!
真正没有任何自私、完全是无条件地去利益众生,而且可以利益到很多的众生,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在一地以下也不能说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但是毕竟因为这个自我还没有放下,所以开始的时候虽然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做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就会导致一些自私自利的心。或者是因为做事情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委屈的事情,然后“我”就不想做了,等等。一地之前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能做得很完美,因为这个自我在,他任何时候都会被干扰。而到了一地的时候,明显的自我执着被打破了之后,他做的事情都是非常完美的。所以在佛经里面,真正利益众生的界线,一般都是放在一地:一地以上就可以帮助很多的人,一地以下虽然也可以,但不是很完美。 比如说我们想去放生,开始出门的时候,是有一颗利他的心,但是出发以后又觉得去...
如眼观诸色,离障能照曜, 真空理亦然,照曜离生灭。 从汉文版的字面意思来看,此偈颂是说:就像眼睛看任何色法的时候一样,如果没有障碍,就能看得很清楚。同样,心的本性法界真空也是这样:光明、清净,远离一切生灭。 但实际上这个偈颂所要表达的意思还要深一些:在根本慧定的时候,外在的物质等现象对证悟者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叫做“离障”。“照耀”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执著,能够证悟心的本性光明。真空法界也是这样,都是光明无碍且远离一切生灭的。
虽然佛菩萨已经超越了世俗谛,不再有血肉的身体,但为了度化我们,还是会示现一个有血有肉的身体。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没有办法度我们,清净现象当中的普贤王如来,佛的报身、法身虽然殊胜,但也没有办法度我们,因为我们之间无法沟通,所以世俗谛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
菩萨戒与居士戒和出家戒等小乘佛教的别解脱戒不一样。小乘戒受持的时间,是尽形寿——从守戒之日到今生死亡之间,而不是生生世世。一旦死亡,戒体就自动消失;菩萨戒则是从受戒之日乃至成佛之间,即使死亡,菩萨戒也不会消失。依靠菩萨戒的引发力,下辈子就有可能会投生到有大乘佛法的地方,并找到具德的大乘善知识。即使没有找到善知识或大乘佛法,菩萨戒也会发挥作用,让具戒者自然而然就具备大悲心与菩提心。 关于这一点,过去也有很多公案。有些学小乘佛教的修行人,虽然他所处的环境是小乘佛教的环境;传法的上师是宣讲小乘佛教的上师;接触的道友也是修持小乘佛教的。但这种人却具有与生俱来的慈悲心与菩提心。如果我们即生好好修持菩提心,以后的生生世世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皈依最关键的要点,就是要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从今乃至生生世世,不论遇到顺境或逆境,不论身处苦乐尊卑,我都只依止三宝,除了三宝以外,不再有其他的依处。真正的皈依,就是心中要如此发誓。
世俗谛终极答案,也即完全符合世俗真理的答案。比如,佛教关于宇宙的世俗谛最终答案,是在《时轮金刚》里面。看过《时轮金刚》的人都清楚,《时轮金刚》中的数据演算非常简单,一个人只需两三天,就能在一个简单的写字板上,算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藏历。如此计算而得出的日食、月食的时间,与现代天文学计算出的结果只相差一两分钟。这样算出的日食、月食时间与现代天文学的计算结果很接近。 稍有天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有近地点和远地点之分,当月球走到近地点的时候,速度要快一些;走到远地点的时候,速度要慢一些,所以有些时候会多一天,有些时候就少一天。可见,《时轮金刚》中的历算方法是非常准确的。
日日夜夜都专心专意地盼望着能获得解脱。这并不是说,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所有念头,都只是向往解脱、希求解脱,任何与解脱无关的事都不能涉及,这样谁都做不到。但所有重大、关键的选择,都必须围绕在解脱周围,以解脱为中心,时时刻刻都向往解脱,而不去羡慕世俗人所追求的名利等等。 如果能有这样的境界,即使只修了几天的外加行,也算是达到标准,获得了修习外加行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效果,哪怕修了十年、二十年,外加行也没有达到预计的标准,所以也不能算是修完了。
只有佛法才把心的本性说得最清楚,通过佛的方法,才能证悟心的本性。除了佛法以外,其它所有的世间学科都无济于事。尤其是密法,更是把心的本性讲得尤为清楚、透彻,除了密法以外,讲得最清楚的就是第三转法轮。 在藏传佛教中,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与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都是相当重要的论典,因为二者都浓缩了第三转法轮中所有关于如来藏的内容。就像龙树菩萨的《中论》也浓缩、提炼并以很好的逻辑思路去解释了佛陀第二转法轮以《般若十万颂》为主的般若经典一样。
净土宗以念佛作为证悟空性最根本的方式;禅宗的方法则主要针对根机极好的人,所以显得很简单,缺乏从加行到正行的一整套系统。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证悟的过程,对一般人而言这根本不是个方法;但是,对于像他那样根机如此成熟的人而言,这确实不失为一种证悟之法。
《经庄严论》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在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他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像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经书上讲过,显宗从发心到证得一地,最上等根机的人也需要一个阿僧衹劫。但实际上,即使是显宗的修行者,也不会需要那么长时间。因为菩萨修到一定层次后,有种种方便法门,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积累众多资粮。在资粮道、加行道中,层次越高,能力越大,于一刹那间便能积累不可计数的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