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2.02.10

认识到世俗万法的虚幻不实,不单对我们的修行,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如果我们认为金钱、名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会过度地执著,并渴望拥有。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接二连三的痛苦,直到临终也一无所获,而不得不带着对人世的强烈不满愤愤离去。

2022.02.09

我们凡夫在看到色法、听到声音的时候,第六意识自然而然地会去分析这些所见所闻的好坏与否等等。如果觉得好,紧接着就是贪心;如果觉得不好,不同程度的嗔恨心又会紧随其后,所以都是障碍。 从根本慧定当中出来以后,虽然照样看得见东西,但即使看到也不会有障碍,而会将一切看做如幻如梦,所以不会执著,正因为不执著,所以菩萨一地以后,不会造新的业。凡夫地的时候,虽然也在努力忏悔,想方设法清净罪业,但在清净业障的同时,也会造作各种各样的业。

2022.02.08

因为我们自己的福报不够,既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也没有看到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了不起的上师,但有些人见过法王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是真正的佛,虽然每个弟子都会说他的上师是佛,但法王如意宝却是当之无愧的佛。这不是因为我是他的弟子才这样说,包括莲花生大师的授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等很多经论中,都有关于法王如意宝是佛的化身的证据。

2022.02.07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量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人。这也是六波罗蜜多当中的布施度。金钱的价值是解决贫穷的痛苦。而舍不得用,舍不得给的金钱等于不存在。有机会帮助穷人是很荣幸的,得到帮助的人也会很高兴的。菩萨需要的就是让众生高兴,这就够了。

2022.02.01

只要能具备成佛的决心,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现在不能立刻成佛,立刻去度化众生,但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这就是菩提心的内涵。 因此,菩提心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因为它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某一狭小范围内的生命,也不是为了解决他们的温饱等暂时性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所有生命生老病死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所发的菩提心,就应该是这样的菩提心。

2022.01.31

就像受居士戒时,要选择受五条戒还是只受其中的两条或三条戒一样,受菩萨戒也有三种选择。上等根机的人可受比较广的二十条;中等根机的人受四条戒,但每一条又可分为两支,所以总共是八条戒;下等根机的人可以只受一条。这条戒是释迦牟尼佛为一位国王而特别宣说的,但并不是受这条戒的人都必须是国王,佛陀当时只是考虑到国王公务繁忙、时间有限的情况而制定了这条戒,所以,在时间、能力等不允许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受持这条戒。这条戒并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个愿菩提心。戒条的要求,就是在内心深处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从现在起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誓愿成佛!有了这个决心,就是最简单、最起码的一条戒,再加上发誓纵遇命难也不舍弃度众生的决心,这个决心就是愿菩提心的戒体。 发心与戒体该如何区别呢?前者—为了度化众生而誓...

2022.01.30

凡夫就有这样的毛病:不愿意去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更不愿意传颂别人的功德;偏偏喜欢观察、谈论别人的过失。一发现别人的少许缺点,就幸灾乐祸地四处传播,并夸大其词。本来很小的事情,竟越传越严重。

2022.01.29

我们不要以为,在成佛以后,就可以挣很多钱,就能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穷之人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年老的人能够老有所养,让身患重病之人能够痊愈康复,这就是成佛以后的事业。虽然大乘佛教也不排斥这些做法,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却并不是这些。我们可以想象,即使自己能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变得很富有,又能怎样呢?仅仅解决了生活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吗?就没有痛苦了吗?决非如此!这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却没有根除更为可怕的生老病死之苦。 因此,我们不应以狭窄的目光来盯住眼前的暂时问题,而应具有一定的远见,尽力从根源上断除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一旦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022.01.28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一直流转于轮回当中,没有得到解脱,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无明,也即不了解心的本性。 轮回当中所有的幸福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要得到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就只有解脱。要想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关键的。因为心的本性与我们的解脱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追求。

2022.01.27

净土宗最关键的一部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一部显宗的经典,同时有汉、藏文两种译本,但都是从同一部梵文版翻译过来的。经里讲,如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必须远离两个违缘,并具备四个条件。就违缘来说,第一要远离造五无间罪,第二要远离舍法罪。阿弥陀佛也讲了,娑婆世界的众生如果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都可以如愿,唯有造五无间罪与舍法罪的人无法往生。其他的如杀生、偷盗等或更严重的罪业,经由虔诚念佛的过程,则都可清净。但这里讲的两个违缘,即使念佛也无法消除,所以必须要远离。 再讲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一要观想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二要广泛积累资粮;三要发菩提心;四要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些条件下一心不乱地念佛,就可往生极乐世界。这里并不是不强调菩提心,而是在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一心一意念佛。

2022.01.26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需要有空性的念头;但藏传佛教早期的很多上师,又主张对空性不能有执着。包括不少印度论师在内的很多上师也认为:无论观察任何事物,当分析到空的时候,连空的念头都不能有。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什么是对空性的执着?就是认为空性是真实的、存在的。其实,宗喀巴大师的本意并不是这样,过去的上师们没有说错。宗喀巴大师也认为,这样耽着空性的念头是不准确、不究竟、不是实有的。 但在修行初期,宗喀巴大师说的是对的,要破除对物质的执着,但是对空性的执着可以保留。当对物质有执着的时候,建立一个空的念头、空的感受,就可以推翻我们对不空的执着。单空虽然不是高层的空性见,但它与轮回的根源是矛盾的,所以能断除轮回的根源。这样一来,对物质的实有执着就很容易推翻了。

2022.01.25

就像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不恭敬老师,不会学到老师身上的优点一样。对上师没有信心,就得不到证悟。 当然,不具备法相的所谓上师,不是真正的上师,而是伪上师,我们不必把这种人当成佛来看待。即使自己号称是上师、成就者、高僧大德,我们也要再三观察。盲目依止、崇拜人格低劣的人,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