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2.04.23

是不是不吃素就不能成就?没有那么严重。你不吃素,暂时确实没办法戒肉,也同样可以去学习、去修行。但是如果吃肉的话,那在修慈悲心的时候,慈悲心的发展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我们的饮食跟心情还是有关系的。 科学家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让50只鸽子全部从小就吃素,让另外50只鸽子吃肉。因为鸽子是杂食动物,吃肉吃素都可以。这两群鸽子长大以后,就发现它们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区别。从小吃素的这50只鸽子,性格特别温柔;从小吃肉的这50只鸽子,性格特别暴躁。这就证明饮食跟我们的心情确实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佛在《楞伽经》里面也讲到,如果我们吃肉,修慈悲心就难。但也并不是说,吃肉就根本没有慈悲心。吃肉了也可以修,可能就要多费一点功夫,但还是可以有慈悲心的。

2022.04.22

纵然面临着种种生活压力,但也不能放弃修行。有些人会想,我现在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开身,等到退休以后,一定好好修行。但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到那个时候?谁又能保证到时候一定有时间呢?此时不修,待到何时? 我们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如果能从中抽出一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用来做世间法,应该完全足够了。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维持生存。学佛的人就应该本本分分、认认真真地去修。

2022.04.21

根尘起妄执,清净体源无, 迷执有根尘,根尘理非有。 “根”是指眼根、耳根等六根,“尘”是指色、声等六种外境。凡夫的妄念执著从哪里产生的呢?第一个,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眼根。只要有眼根,就会感知色法。当因缘和合的时候,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就会产生妄执。但妄执的本体是清净的,它的本来面目或源头自来就是清净的。在有迷惑、执著的时候,就会有根、尘,但根、尘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2022.04.20

所谓“识”,就是我们的八识,它是有漏的、无常的、有错觉的、不可靠的。八识的总体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可分为眼、耳、鼻、舌、身等八识。八识当中的任何一种,都离不开阿赖耶识;但八识分开以后,又与八识中的阿赖耶识并非一体。譬如说,除了眼识以外,还有一个阿赖耶识;除了耳识以外,也存在一个阿赖耶识等等。 论典中有个比喻正好说明了这种关系:一块黄金分成八块之后,其中一块保持原状,什么也没有做,而其余七块分别做成了形态各异的手镯、耳环等等。则虽然放在一边的那块黄金什么也没做,但实际上所有的首饰都离不开那块黄金,因为本来它们都是一体的。这就像阿赖耶识和八识之间的关系,虽然表现不同,但实质却别无二致。

2022.04.19

释迦牟尼佛早期的戒律,也就是出家人的戒律里有明显的记载,讲的非常清楚,什么样的肉可以吃,什么样的肉不可以吃。只要是三净肉都可以,包括鱼肉这些都可以吃,这是小乘佛教的要求。所以南传佛教——泰国、缅甸这样佛教非常兴盛的地方的出家人,他们都是吃荤的。但是大乘佛教就不一样了,大乘佛教里有明显的规定要吃素,还讲了很多吃素的好处。

2022.04.18

“变苦”,就是我们尚未感觉到,而由佛陀特意提醒告知我们的痛苦,也即世俗人心目中的所谓“快乐”。这些快乐并不是永恒的,总有结束的一天;当这些快乐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惆怅、颓丧,甚至苦闷至极而不可自拔。比如说,当孝顺的儿女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很幸福、很温暖、很安全,所以希望能与父母永不分离;但这种团聚却不会维持到永远,总有一天,年老的父母会相继离世。在父母弥留之际,父母儿女都会承受痛彻心扉的分离之苦。为什么此时会感到痛苦呢?这就是以往的幸福感所带来的后遗症。正是因为有了往日的幸福,才会感受到后来的痛苦;如果之前没有相聚的幸福,大家平平淡淡,甚至形同陌路,其后也就不会有痛苦。也就是说,这些痛苦的源泉,就是先前的所谓“幸福”。如果用长远的目光去审视这些所谓的幸福,不但不是什么幸福,反而成了...

2022.04.17

最终了义的境界是空性和光明。值得我们花一生的精力去追求的,也是空性和光明的境界。 光明空性在哪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只要我们往里去寻找、追求,就能怔悟空性光明的心的本性。

2022.04.16

很多人都认为皈依了就要吃素。确实,吃素在大乘佛教里非常非常重要,但也不能把吃素和学佛等同起来。并不是说你不吃素就不能学佛了,其实也没有那么严格。如果能够吃素的话,那是最好的选择,实在不能吃素就选择吃三净肉。“三净肉”就是超市出售的肉,市场上出售的肉,不是专门为了我一个人宰杀的肉类。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样的肉叫作“三净肉”。吃“三净肉”,然后学佛就可以了。如果因为不能吃素就不学佛的话,确实是有点不划算。所以没有那么严重,你可以学佛,吃素暂时不行的话,可以吃三净肉,只要别去吃活的就可以了。

2022.04.15

《赞法界颂》是龙树菩萨将整个第三转法轮关于如来藏的经典加以浓缩,而形成的一部短小精悍的论典。其主要内容是讲心的本性——如来藏。

2022.04.14

很多佛经中提到过“四依法”,所谓“依”,即可靠、相信的意思。它告诉我们,在众多佛经中,我们可以相信什么、依靠什么。 对每个修行人来说,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修行方面,四依法的四个标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时常会发现,佛陀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的佛经内容有所不同,甚至有表面上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该怎样去理解,如何辨别佛经的终极思想和暂时的方便说法,如何取舍了义和不了义佛经,这就是四依法所要诠释的内容。

2022.04.13

学佛之后去赚更多的钱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花太多的时间去工作赚钱的话,基本上就没有学习和修行的时间了,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是要考虑一下。如果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赚钱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最终还是要看时间的分配,你要把握好,这样就没问题了。

2022.04.12

首先,为了使菩提心增上,就要修持皈依的修法。其次,如果罪业深重,就无法生起菩提心,为了顺利地生起菩提心,就要遣除罪业。遣除罪业最好的修法,就是金刚萨埵的修法,所以要观修金刚萨埵的修法。再次,要生起菩提心,就需要相应的资粮,如果不积累资粮,菩提心也修不起来。供修曼荼罗的修法,是最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为了更圆满地修好菩提心,就要修持供曼荼罗的修法。由此可见,皈依、金刚萨埵以及供曼荼罗等等一系列的修法,都是以生起菩提心为基点来进行修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