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2.06.22

头伸过去,上师把手放在头上,这实际上来自于佛经。我们在读佛经的时候,经常看到佛陀或是某一位菩萨,把手放在某一个人的头上,这个人当下就开启了智慧、开启了很多禅定的能力。实际上,这个才是真正的加持。但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像佛陀的时代那样,把手放在上面就一下子开悟,现在没有那么好的事情了。 现在(把手放在人的头上)就是一个祝福。还有修菩提心的人,让有菩提心的人把手放在自己头上,然后祝福一下,这会对他有一些帮助。这个力量不是来自于手,而是来自于他的修行。如果没有什么修证,那手放在头上也不会有什么加持。

2022.06.21

为什么中观派要讲很多道理、要进行很多逻辑推理呢?因为中观修法不是最直接的证悟方式,而是逐步引导的渐悟之法。作为凡夫,我们每个人都有堆积如山的执著,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将其推翻,而只能以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层层推导。 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我手里的杯子是实有的,里面的茶水也是可以喝,喝了就能够解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同时对大地、房屋、人类、交通工具等其他所有事物都有着实有的执著。中观的方法,就是逐一观察杯子、茶水、山河大地,乃至于自己等执著对境,将其分解到物理学所说的粒子、原子,或者佛教所说的微尘等极其细微的单位。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现代物理学已经将物质细分到夸克,但与佛教的微尘概念相比,却仍然有着天壤之别;不仅如此,以佛的智慧,已经将大大小小的所有执著、所有的存...

2022.06.20

对五地以下的菩萨来说,胜义谛的智慧和世俗谛的智慧相互有点儿矛盾,此时不太能做到无二无别。到了第五地的时候,此二智慧则无有障碍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五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二谛无二无别,故而能攻克难以战胜的烦恼,也即四地以下菩萨没有断除的烦恼,故称难胜地。 “真”是指胜义谛。胜义谛的智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俗”是指世俗谛。世俗谛的智慧,是指世间的学问。 但我们不能认为,四地以下的菩萨认为胜义谛和世俗谛是矛盾的,其实他们从加行道开始,就已经明白现空无二无别,只是到了五地的时候,才更加确认了二谛的互不相违。

2022.06.19

大乘菩萨的使命,是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大乘行人要有持之以恒的胆识与勇气,要有长远的计划与目标,在制定计划以后,就要往目标的方向努力。而不能目光短浅,做出一些短视的行为和判决,仅仅以眼前的一点利益为满足,只要没有利益就立即失望甚至放弃,这种人永远不适合修大乘佛法。

2022.06.18

佛教里讲得很清楚,众生是无边无际的。那会不会有一天把轮回里的人或者众生都度完呢?佛经里说没有这样的一天,也永远不可能有这一天。 但佛菩萨是不会失望的,他觉得即便不可能把轮回里的众生全部度完,但可以度一个算一个。虽然度不了所有人,但能够度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他就有满足感,也会非常高兴,所以他不会失望。

2022.06.17

为什么禅宗不讲任何道理、没有任何具体修法呢?因为禅宗是一条直接的路,是与空性境界十分接近的路,只需直接去观知,而不需要借助任何推断。要知道,越接近空性,我们的语言就越不管用;在空性境界当中,我们的语言与思维都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直接描述空性,因为空性已经超越了所有凡夫的语言与思维的范围。

2022.06.16

初大僧只满,三檀普遍修, 断除分别障,欢喜智难俦。 “初大僧”是指刚刚开始的真正大乘比丘,也即证悟了初地的菩萨。“只满”意即刚刚圆满,在此之前还不是三宝当中的僧宝,从此之后才是真正的僧宝。 三宝里面的僧宝和僧众是有差别的,只有证悟了初地,才是真正的圣者,才称得上是僧宝。 “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一地菩萨主要修持十度当中的布施,并断除了一地时需要断除的那部分烦恼障碍,遍计的烦恼和我执全部断除,在此基础上,还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烦恼。 “欢喜智难俦。”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证悟空性,而且这种证悟是不会退转的,从此以后可以真正地弘法利生,因此欢喜心无法比拟,故称为欢喜地。

2022.06.15

每个众生心里都有如来藏,只不过被外面的一层厚厚的意识与烦恼的外衣包裹住了。如何去掉这层外衣,展现出内在的如来藏呢?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要先修出离心、菩提心。当出离心和菩提心达到标准后,就修金刚萨埵等剩下的几个加行修法,之后还有一个修禅定的阶段。虽然出离心、菩提心及禅定等都是识而不是智,但在修行初期只有这样修,才能逐步达到佛的要求,所以修加行非常重要,依靠念头断除念头,当念头消失后,智慧就有可能显现出来了。

2022.06.14

凡是为了我的利益——为了保护我的财产也好,为了保护我的生命也好,而去杀死小动物或人,在佛教里都是不可以的,都是有罪过的。杀与不杀最终还是自己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这个罪过轻重是有区别的。而且这些罪过,不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制定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它本身就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只不过把因和果的关系,给我们解释得稍微清楚一点而已。这些因果本来就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释迦牟尼佛也没办法改变。《佛说稻秆经》这部经里面,就有非常著名、非常经典的一句话:“佛出世或不出世,法性常在。”

2022.06.13

大家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最初学道的时候,首先依止的,是宁玛巴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师。关于这位上师,在宁玛巴的历史上也有记载,他是宁玛巴举足轻重的一位具有修证的成就者。也就是说,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圆满上师,是名副其实的上师。但在该上师将大圆满法传给米拉日巴尊者之后,米拉日巴尊者修习了一段时间,却没有什么效果,只有半途而废。后来遇到玛尔巴上师以后,上师以命令他建造很多房子的方式来让他修习诸种苦行,在经过了很长时间、遭受了很多磨难之后,才给他灌顶,使他最终获得了成就。 为什么米拉日巴尊者在值遇到殊胜无比的大圆满法,以及当之无愧的大圆满上师以后,仍然不能获得成就呢?这是因为,米拉日巴尊者当时的根机,与大圆满法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无法适应大圆满法。既然米拉日巴尊者都与大圆满法不适应,我们能保证...

2022.06.12

十五月圆满,处处光皎洁, 解脱显法身,法身理无缺。 十五的月亮丰盈圆满、明亮皎洁,以此比喻菩萨的十地以后的十一地,也即佛的果位。此时的证悟境界已经非常圆满,显现出完整无缺的法身本体,此时随增佛性也完全圆满了。

2022.06.11

修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要思维或念头。比如修加行的时候要思维人生难得、死亡无常、出离心、菩提心、观修曼荼罗等等,这些都是念头;第二个阶段不能有思维或念头,这就是禅定的阶段。当内外加行修完以后,需要一定的时间修禅定;第三个阶段是修智慧或空性。修行的过程,就是从加行开始,加行修完以后修禅定,禅定修完以后再修空性。 很多人刚开始修行打坐,就试图超越前面的阶段,直接修禅定。对六祖惠能那样根机很成熟的人来说,这种做法有用,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样修有两种结果:第一种,最理想的,是得到一些世间禅定而无法提升,因为证悟空性的条件不具备,所以无法进入第三个阶段,很多人也会为此而退失;第二种,如果修得不好,就更是一无所成。所以,没有基础的修行注定会失败,不会得到任何跟解脱有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