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2.06.10

在佛陀的年代没有“安乐死”这样的说法,但是有一些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小乘佛教认为,一旦你有想结束其他人的生命的这种念头,起心动念本身注定就是罪过。大乘佛教认为还要看另外的条件,比如说你看到对方真的是很痛苦,这个里面你没有任何的自私的心,它的生命提前结束与否跟你的利益没有任何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提前结束了它的生命的话,这个罪过还是有一点点,也不是没有罪过。所以,不管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不赞同安乐死的做法。因为它毕竟是一条生命,你要尊重它。它在有生之年活得幸福还是痛苦,这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这个和很多其他的因缘、因素有关系,但是你不能结束它的生命。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都这么认为。

2022.06.09

与禅宗不同的是,如果大圆满修行者的相续与法不相应,就可以从人身难得等基础修法起修,使自己的根机逐渐与法相应,这样就能依靠大圆满的途径达至最高境界。但禅宗却没有前行的修法,而只有简单、直接而快速的方法。只有非常上等的根器,才能以禅宗的方法来证悟,因而,古往今来,以这种方式证悟的成就者真可谓寥若晨星。 对根机相应的人来说,禅宗是极好的证悟方法;但对业障深重、根机不够成熟的人而言,无论禅宗的修法,还是大圆满的修法,都算不上是最好的修法。

2022.06.08

月初光虽有,渐渐而增长, 初地证菩提,菩提未圆满。 在每个月初一到初三,虽然有了一些月光,但这种光还需要渐渐地增长。初地菩萨虽然证悟了菩提,证悟了佛的法身,但境界还是比较模糊,不是很圆满。尽管如此,度化众生、弘法利生等所有事情都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渐渐而增长”,包含了从一地,经过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十地的境界。 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主要是自己去修行,去保护佛种,还不是真实度众生的时候,即使想做度众生的事情,也做不了多大的事,弘法利生的能力很有限。到了菩萨一地的时候,就真正能弘法利生,包括头、手在内的整个身体,都可以真正布施,在此之前,这些都只能作为我们的目标而已,真正行持很难。

2022.06.07

大多数人在证悟空性以后,还不能控制烦恼。即使打坐的时候感觉非常好,但出坐以后还是会有贪嗔痴,甚至证悟境界都有可能消失无踪而难以寻觅。就像在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之后,还会产生自私心一样。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随着修行境界的逐步提升,烦恼才会日益递减,执著才能逐渐放下。 放下以后,就不再有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痛苦。这样继续串习,就叫做修行,最后就能成就佛果。

2022.06.06

禅宗的修行人往往是通过打禅而证悟的,在打禅的时候,禅师会要求大家不思善、不思恶,既不追忆过去,也不迎接未来,就是要观照当下。当下是什么样子,心的本性就是什么样子。在无思无念的境界中令全身心放松以后,就有可能会看到心的本性光明,从而证悟空性。 禅宗的方法,是极其上乘的证悟方法。但前面也讲过,由于这种方法既不特别强调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宣讲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道理,还没有具体的修法,只是在没有修持任何前行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坐禅来证悟,所以是很难的。在几千个或者几万个修行人当中,也许才会出现几个。 不仅禅宗是这样,大圆满也是如此。虽然大圆满听起来也很吸引人——是至高无上的修法,可以无须勤作地迅速证悟,但这种修法与我们的相续是否相应呢?这就很难说了。

2022.06.05

佛在心中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只要对佛法有信心,时常祈祷佛,这是最低层次的解释;另外一个是:佛祖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当看到心的本性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见到佛了,但这与真正的成佛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认为顿悟以后就不需要修行了,真正的成佛还早得很!

2022.06.04

梦中的痛苦和幸福感等等,是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度不相上下的。但梦醒以后,就能知道梦里的一切都是假的,梦里经历过的痛苦、快乐也会当即消失。 当年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曾担心藏地没有魔术师,讲空性的时候无法找到形象贴切的比喻。他身边的弟子说:“没关系,您可以用梦来说明。”梦能给我们带来很有说服力的启发,我们要修空性的原因就在于此。 通过梦境就能看出,所有的痛苦都是因执著而来的。而执著的来源是因为我们把执著的对境都当成真的了。若能接受并证达万法空性,从骨子里视一切万法如梦中所见,对其毫不在乎,才是真正的“放下”。

2022.06.03

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比较善于包装自己的,比较懂得用善巧方法去宣传的人,名气都很大。他们的名气甚至远远超过了真正非常有成就的修行人,所以我们不要靠名气来衡量。很多真正的修行人,真正内心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有什么名气;而名气很大的人,也不一定有什么真实的本事,所以不要看名气。佛教里有个原则——依法不依人,“不依人”的意思就是这样。谁的地位高、谁的名气大、谁的势力强,你去找谁,这叫作“依人”。这样的话,你以后不一定学得到什么东西,甚至可能在学习、修行、学佛的道路上产生更多的烦恼,所以依止上师不是以名气来衡量。

2022.06.02

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论证还不够,还需要相应的修行。当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我们就会真真切切地明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根本不存在,只是因为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能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才使我们得出一切现象都实有存在的结论。 但是,眼睛看得见又如何呢?就连我们的眼睛本身,都是无法存在的。比如说,在梦中我们的眼睛也可以看,但梦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眼睛、耳朵乃至整个身体都是虚幻的。老年人可以梦见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可以重温青春的快乐时光,但七老八十的耄耋之人能够在此刻拥有青年时代的健壮身躯吗?绝不可能。那是很早以前的情景,现在已经消失无踪、不复存在了。显而易见,梦中的一切,包括整个身体,都只是一种幻觉而已。 如果能从理论上了解这些道理,并通过思维与论证的推进,而使这种理解进一...

2022.06.01

佛的化身,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显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色有声的都不是佛,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所以说佛在心中。

2022.05.31

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证悟空性、断除烦恼。证悟空性以后,对现实生活的贪着心会日益递减,最终达到断除烦恼的目标。

2022.05.30

我们学佛的时候都需要一个老师,在藏传佛教里叫上师,在汉传佛教里就叫师父,大乘佛教里平时叫作善知识。师父、上师、善知识都是一样的。全世界任何一个学校里都有老师给学生讲课,没有一个学校是没有老师全靠学生自己去读和学的。我们学任何东西都需要一个老师来给我们讲,更何况佛教内容一般都很深奥,所以必须要有上师或者师父来带。如果没有人带的话,你自己也可以去读,但你能读懂《大藏经》的可能性也就 30%~40%,最终还是不知道怎样把这么多的东西变成一个很规范的、有次第的修行方法,这个你没办法提炼出来,所以还是需要一个师父来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