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2.05.17

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心的本性是空性,才算是有了一点空性的认知,如果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是比较不错的境界了,我们可以说这就是智。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则其他任何感受都是没有用的。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窍诀派区分智和识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永远都用理论来解释:智就是常,识就是无常,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概念。

2022.05.16

也不是赚很多钱就能体现出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当中,觉得有钱就叫成功人士,有钱就可以充分地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没有钱的话,不管他做什么都不算体现人生价值。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错了,我们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肯定是错的。而且再过五十年、一百年,那个时候肯定不会用现在的这个标准来衡量谁成功、谁不成功;谁体现了人生价值、谁没有。三十年后不会这样,这只是一个阶段。因为人类历史一直都在变化、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两千年前,大多数有学位、层次比较高的人,都比较注重内在的东西。唐朝的时候,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修禅,那个时候,禅和内在的东西就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现在我们是用钱来衡量,但以后不一定是这样。

2022.05.15

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智悲双运”。其中的“智”,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悲”,是指菩提心;所谓“双运”,即是指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二者兼备、紧密相连。对具有菩提心与空性之智的人而言,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属于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意识,所以菩提心也就是证悟空性之智,证悟空性之智也就是菩提心,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圆融一体的。

2022.05.14

本来佛性有两种:一种叫自然住佛性或自然佛性,也即心的本性光明,它是自然显相的,不是造作的,所以叫做自然住佛性;第二种叫随增佛性,随着闻思修而增长的佛性。依靠对佛法的信心,之后去闻法、思维、修行,就会越来越有进步。对佛法,尤其是对心的本性光明空性的认识越来越增长,所以叫做随增佛性。随增佛性是无常的,属于有为法,到了加行道的时候,它会显现为一种光明的形象。在资粮道的时候,连光明的形象都不是。 为什么这也叫做佛性呢?因为如果没有随增佛性,没有闻思修,则我们心里虽然有一个自然佛性,它也永远都不会显现出来,所以也称此为佛性。 随增佛性就是十度,也可以归纳为六度或福慧二资粮。布施、持戒、忍辱属于福资粮,禅定和智慧是慧资粮,中间的精进属于两边。大乘佛法的所有修行,都可以归纳于六度或十度...

2022.05.13

各种各样的杂念,都叫分别念。在一般的情况下,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阿赖耶识;另外一种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证悟者的境界不一定是很标准的智慧,但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纳为智慧。不过,它的本质还是识而不是智。登地之前的所有修法,其本质都是识而不是智,虽然证悟者此时已能感受到空性的影像,与空性比较接近,就像湖水里的月影,显而无自性。 真正标准的绝对智慧,只有佛陀具备,十地菩萨都没有,凡夫就更谈不上了。 不要说佛的智慧,连十地菩萨的境界到底怎样,也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直接表达,而仅能从否定的角度来指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不仅否定了有、无二边,也将有无二边延展出来的四边、八边、三十二边一并破除。真正的空性,只有到证悟的时候才能体悟。

2022.05.12

学佛在二十岁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七八岁的时候都可以。如果你有善良的心,那越早学佛越好。佛教的核心就是智慧和慈悲,那学智慧和慈悲当然越早越好了,所以不会过早。

2022.05.11

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即使有了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也不能彻底解决最后的问题。什么是最后的问题呢?就是从根本上断除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与无明我执。 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最后都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解决。仅仅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仍然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当然,如果有了出离心与菩提心,就肯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证悟空性,因为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息息相关的。

2022.05.10

妄执我非无,了达本非有, 涅槃清净理,二我俱非立。 从妄执的角度来说,自我不是没有,而是存在的,但了达以后就知道,我是不存在的,涅槃的本性是清净的,人我和法我都不成立。 所以,我是否存在的关键,在于是否证悟。不证悟,我就存在,烦恼也存在,一切都存在;了达本性之后,烦恼、轮回,一切的一切就都不存在。

2022.05.09

在没有证悟之前,心平静下来之后的感受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无念,即心里非常清净,不起任何念头;第二种是禅乐,即心完全静下来,什么也不追求,什么也不思维,完全放松之后,就会有很快乐的感觉。很多外道修行人就是为了追求这种感觉而去修禅定,甚至一些佛教徒也会贪著这种感受,以致影响其禅定境界;第三种是这种状态持续比较久之后,会出现一些微小的神通。但无论如何,上述三种感受都跟解脱没有关系。 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天生就有这样的禅定,但他们却不会得到解脱。

2022.05.08

观世音菩萨就是救苦救难,我们去祈祷是灵的,比其他的菩萨离我们还要更近一些,佛教里面也是这么讲的。菩萨都有慈悲心,但因为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的慈悲化现,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显现出一个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所以我们去求观世音菩萨的话就是很灵的。但这必须要有很强大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是没办法的。佛教里有句话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河里有水,空中的月亮一定会在水里显现,我们可以看得到它的影子;但如果河是干枯的,没有水,那月影就没办法显现。同样,如果没有信心,就是观世音菩萨也不灵。另外,虽然有很强大的信心,但过去造了非常严重的罪过,这时也只能去面对它的果报。有时佛菩萨的能力也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现状,所以我们平时说“佛是全知,但不是全能”,也就是这个意思。

2022.05.07

虽然大家都非常渴慕禅宗、大圆满的境界,但我们必须知道,没有菩提心的人是无法真正修持禅宗与大圆满的。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就可以成就,那么佛陀又何必为后人制定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呢?我们总不能认为这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不是给自己准备的吧!

2022.05.06

从物质的本体来说,烦恼就是菩提,除了菩提以外没有烦恼,轮回就是涅槃,轮回就是佛的坛城,除了佛的坛城以外没有轮回。但在没有证悟,或者没有彻底证悟,修行还没有到位的时候,二障是烦恼,不是菩提,不是智慧。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去接受烦恼,或者不放弃烦恼,结果就是堕恶趣,所以必须像《佛子行》里面所说的:“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当烦恼刚刚冒出的时候,立即要去断除,要想一切办法对治烦恼。当内心状况越来越靠近物质的本性,也即佛性时,二障就是佛的智慧。二障可以接受,但二障的“杂”,也即“真实”的不清净烦恼,永远都不能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