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佛教里面有很多制度、约束与戒律,但对上师的恭敬与崇拜,不是教条式的制度、规矩,而是因为我们在上师那里得到了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生起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与恭敬。
在世俗谛当中,我们仍然需要一个世俗谛的上师来指导我们,依靠佛陀的方法,让我们明白心的本性是佛,让我们证悟心的本性是上师。在证悟以后,我们才能依止胜义谛的上师。每一次观想佛、莲花生大师、本尊或根本上师化光融入我们的心间,观想佛的智慧和我们的心融为一体,都需要世俗谛的上师。
能让我们开悟的上师,自己必须证悟空性。只有这样的上师,才能教我们证悟的方法,才能引领我们走向解脱。
了解佛法,一般指的是理论上的理解和认知,最后证悟空性的时候,则要以证悟的智慧来推翻、打破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各种执著。
回向殊胜。自己不能独享、独吞行善的果报,而是要分享给以现在的父母、亲人为主的天下所有众生。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以此善根最终成佛,没有成佛之前,生生世世拥有人天的福报。这样的分享,叫做回向殊胜。
正行殊胜。按照佛经的要求,正行殊胜与空性有关。首先要证悟空性,并在空性的境界中没有执著地行善。但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的人做不到,我们能做的正行殊胜,就是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行善,不散乱、不厌倦。
加行殊胜。要发菩提心:我要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成佛,为了成佛,我今天去听法、放生、行善等等。无论做任何善事,在这之前都要先发菩提心。
在修行、行善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这叫做加行。正式做善事,叫做正行。做完以后的工作,叫做结行。做任何善事,都不能离开三个殊胜。一旦离开三个殊胜,哪怕做得再好,也与大乘佛教没有关系。只要有三个殊胜的帮助,则哪怕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根,也能变成伟大的善根,而成为解脱之因。
虽然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要观察自己的过失,但如果准备把对方当作上师,准备去接受灌顶或者听密法,就必须观察对方是否具足金刚上师的标准。如果连最低的标准都达不到,那就不能领受灌顶,也不能依止为上师。 从大乘的角度而言,最低的标准有两个:第一,必须具备非常标准的世俗菩提心。第二,必须能给自己指引出准确无误的解脱道。
上师的修证层次各不相同,不一定都是佛或登地菩萨。依止上师之前,必须要观察对方在戒律、禅定、智慧方面的功德,以及显现出的不足、欠缺或过失。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从功过两方面进行观察,有助于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意乐来选择上师。
我们佛教徒要懂得自己的真实需求,带头过简单、低碳、环保的生活。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与能源,而且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学习佛法、打坐、当义工、做慈善等。
通过长期闻思修行的训练,我们的能力不会永远都停留在现在的层面,而会日益增长,尤其是在证得菩萨一地以后。一地到十地的阶段,更是轻而易举且突飞猛进。最艰难的,就是凡夫初发菩提心的资粮道到菩萨一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