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了智慧的信心,就是迷信。在迷信的背后,没有逻辑的支撑。 要达到二者的平衡,首先要闻思,通过闻思来增强智慧;其次要实修,通过修行来增加信心。一旦二者失去平衡,我们就会堕落。
佛经中有一个比喻:在一片漆黑的路上,很多人聚在一起,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此时如果有一个人手里有一盏灯,并依靠这盏灯走了出去,当他出去以后,却熄灭了这盏灯,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他应该把这盏灯传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走出去。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感觉到上师的加持,而有些人却感觉不到呢?原因就在于信心程度的高低大小。只要有了强大的信心,在祈祷上师三宝的时候,就能获得无限的力量,可以抵御人世间的所有坎坷与波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上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多,但他们对上师、对佛法的信心却非常不可思议。我很羡慕他们的信心,依靠这种信心,会让他们在面临一些困难、坎坷与烦恼的时候,可以毫不费力地迎刃而解。只要有了这种信心的阳光,就可以照亮一切黑暗。信心的力量是无限的,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随时随地感觉到上师三宝的加持。
若能控制欲望,就能把握物质与欲望之间的平衡。不需要付出太多,工作压力也不是很大,可以有一点多余的时间,既可以学佛,也可以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此时,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应有的幸福。
过去的修行者已经在学佛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非常清楚,在通往解脱的这条路上,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他们给我们安排的课程,是合理且对症下药的。这里面没有复杂的逻辑,没有高深的见解,道理很简单,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静下来去思考。我们应该致力于此,并狠下功夫。
我们习惯于贪吃贪玩,所以在刚开始修加行的时候,是比较艰苦、枯燥。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可以看看过去的修行人是怎样学佛、怎样用功、怎样吃苦的。
《入菩萨行论》中专门有一品是讲安忍。什么叫做安忍呢?比如,当有人对自己不好,或者是打自己、骂自己的时候,首先心里没有不高兴,没有生起嗔恨心;其次是在被打被骂的当下,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第三是在事后,能立即放下,不抱怨,不记仇,了无痕迹。能做到这三点,就叫做安忍。
修行是有窍诀的,没有窍诀的修行很难成功。这就像体育运动员的训练,也必须要依靠经验丰富的教练。如果是国际一流的教练,教出来的学生就比较容易拿到国际金牌。禅宗道场里的禅师,就是修禅的教练员;密法的上师,也是心灵训练的教练员。
心静不下来,可能跟身体的气有关。打坐的饮食与环境,也很有讲究。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心境,都有不同的要求。容易掉举的人,要吃比较有营养的食物。
昏沉虽然没有散乱,但也不能专注于目标,因此也是离开了目标,只是离开的方式不同而已。掉举离开目标的方式非常明显、清楚,昏沉却显得模模糊糊,有时候甚至与禅定分不清,可实际上已经不在目标上了,修着修着就慢慢没有了感觉,这就是昏沉。
什么是掉举呢?任何修行,都需要事先设定所修的目标,无论是空性、出离心还是慈悲心都可以。让意识专注于此目标,就是修行。但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做到注意力集中,稍稍一放松,一两分钟以后,心就会走神。身体做毗卢七法,心早已不在目标上了,天南海北,胡思乱想。这种情况,佛教称之为掉举、放逸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