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2.09.02

一般而言,生活过得越好,付出就会越大;所以,佛要求我们尽量地选择比较简单的生存方式。

2022.09.01

我们一定要注意,虽然有些内密在修外加行、内加行、正行,修六波罗蜜多等等方面,不但与其他密宗一样,甚至与显宗也如出一辙,然而,有些内密的不共同修法和行为却是与众不同的。 举个例子:比如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小乘佛教认为这是真正的烦恼,要断除它同样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对治力,否则会造成实质上的伤害,内心对其非常惧怕;大乘菩萨进一步了解了烦恼的真相,不认为五毒、三毒等烦恼是实有的东西,但是,即使在如幻如梦的世界中,仍然不能直接面对烦恼的真相,需要借助菩提心等其他外缘,才可将其转为道用;外密既不认为烦恼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也不承认烦恼的本性是不清净的,而认为五毒等烦恼可以转化为佛的五种智慧,不过也要具足一定的条件,否则还是不敢直接接触烦恼;直到密宗的内密,才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2022.08.31

譬如我们放生,从表面上来看,是我们在度这些众生、利益这些众生,而不是这些众生在利益我们,所有人的概念都是这样;但从实际的利益上来看,我们所放的这些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我们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利益,却远远超过了这些众生从我们这里所得到的利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道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这些众生在我们身上得到的直接利益,就是我们救了他们一命。在世俗生活中,救命当然是所有恩德当中最大的恩德,但是,如果只是救命而没有什么佛法上的利益,就只是救一次命而已,从整个生命轮回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他下一次投生到哪里?我们还能够救吗?没有办法!另外,我们通过给他们念经等等,在他们的心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大的利益,但我们发菩提心所获得的资粮,却远远超过了这些众生所获得的利...

2022.08.30

我们都希望自己完美无缺,一旦有人说出自己的缺点,就会立即火冒三丈,认为对方在侮辱自己,哪怕有一千头大象的力气,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其实想想,被人骂本身只是从对方口里传到自己耳膜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声波而已,又何苦如此计较呢? 喜欢一个东西也是一样。其他人觉得坏透顶的人,却有人会看上并爱之如命,甚至觉得周围人都不可理喻:这个人明明很好啊,这些人为什么都说他不好呢?肯定是出于嫉妒,肯定有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啊!很多事情的好坏,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标准。自己觉得是好人就是好人,自己认为是坏人就是坏人,自己觉得漂亮就是漂亮,自己觉得丑就是丑。每个人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都是自己的心创造的。

2022.08.29

比如说,正当我们听法的时候,我们会一直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但实际情况却是,所谓的“我”,只能存在于一个刹那之间。假如我们把连贯的十个刹那中的第五个刹那认定为现在的“我”,那么第一、二、三、四个刹那就成了过去,第六、七、八、九、十个刹那就成了未来;如今能够存在的,只有第五个刹那,因为过去的法已经消逝,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星球、任何一个时空当中都不可能存在,而未来的法又尚未产生,因而更不可能存在。能够存在的,唯有第五个刹那,但第五个刹那却是转瞬即逝的,然后我们就再把第六个刹那认定为现在的“我”,之后就是第七、第八个刹那,当所有的刹那陆陆续续地进入现在的位置时,我们就不断地将其认定为“我”。

2022.08.28

那么速度又是什么呢?只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而已。除了物质以外,并没有速度可言。譬如:当某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它处于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进入第一个位置;在第二刹那,进入第二个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速度”。由上可知,无论物体是在零的位置,还是正进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时,都是除了物质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实质上的速度。虽然从宏观而言,用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一个物体迁移的速度;但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它却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因为一个极微尘才刚产生,在还来不及迁移之际,就当即消失了。这个观点,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比较接近。

2022.08.27

大乘菩萨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来度化众生,而是通过弘扬佛法,让每个众生明白如何去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们知道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就会作出明智的选择,从而主动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应该是被动的,勉强的行善因为只是行于外表,而不是发自内心,实际上就不是善。所以,让每个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见解与行为至关重要。

2022.08.26

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观也讲世俗谛,所谓世俗谛,就是从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一种与唯识宗类似,即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观。所谓世间观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某种物质,就承认它的存在。譬如,如果能看到或听到某种事物,就承认这个事物的存在。

2022.08.25

目前,我们要先从世俗谛着手,把出离心、菩提心建立起来,还不急于修空性。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扎实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地进入空性状态;反之,若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即使求的灌顶再多,见的活佛再多,参加的法会再多,也很难证悟。学法修行,关键不是外在形象,而是要于内心寻找一种非常安全的出路,然后再努力地走上去,这样才有可能成就。 就外缘而言,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超越佛的大慈悲和大势力,如果外缘可以强迫我们解脱,那么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在轮回里了,佛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们脱离苦海。实际上,虽然佛为我们指点了许多解脱之道,但由于我们自己没有精进努力,所以至今仍是凡夫,仍在轮回中流转。

2022.08.24

佛经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众说纷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果经书中只有一种描述,大家就会从此认定宇宙只是这个样子,世界肯定就是这样,继而使其成为固定不变的一种执著。正因为佛经中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孰是孰非很难确定,世人就不会固守一见,从而最终了解到:原来外境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变的。

2022.08.23

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

2022.08.22

佛陀在三转法轮以后,殷重地告诉我们:反正我已经给你们指好了路,下一步就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走不走由你们自己决定,走也可,不走也可。 因为众生的根机都不一样,有些人愿意走,有些人不愿意走。不愿意走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生生世世轮回。愿意走,就可以走出去。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掌握了方法,但如果不照着去做,就不可能成就。成就不成就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佛不会勉强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