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做闻思修等出世间法,还是工作、生活等世间法,都要事前观察:到底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做了以后自己能不能坚持?如果坚持了,于己于他有没有意义?
我们现在有没有把握?我想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把握。现在怎么办?就是要闻思,闻思完了以后修行。如果能够用功,就算今天没有把握,但明天可能会有;今年没有把握,但两年、三年以后可能会有。反之,如果不修行,则一辈子都没有把握。面对死亡的时候,完全与没有学佛的人别无二致。
面对痛苦与幸福,是对一个修行人最严峻的考验,也是检验修行境界的试金石。不说对后世与解脱的指导,仅仅在现世生活中,佛法也是安抚心灵、舒缓压力的最佳良伴。
大容器中哪怕装了很多水,也不会倒出来。而小小的瓶子里即使装一点点水,也会洒得满地。我们就像小瓶子,痛苦无法忍受,幸福也不能安容。
大乘佛教提倡为一切众生服务,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服务员。不求任何回报,无条件地服务众生,才真正是菩萨的心态、菩萨的精神。
当我们学了无常,尤其是学了细微无常以后,就能知道,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不是恒常的一个人,而是变化无常、随生随灭的无数人。仅仅依靠闻思,就可以突破这一误解。但因为闻思所生智慧的力度不够,所以需要反复训练、反复巩固,以提高知见的效能,这叫做修行。
佛教讲过,禅定来自于戒律。戒律所起的作用,就是控制对别人、对社会的不利行为。如果戒律守得非常清净,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其他生命的事情,就不会有什么焦虑,内心很平静、很放心,很有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修禅定,一定会很快平静下来。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带走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房子、车子,也不是亲戚、朋友,而是内在精神上的修行——出离心、菩提心与智慧。不但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些可以带走,而且,哪怕在我们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对生命的尊重,对因果的敬畏感等见解与修证,也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起着很大的作用。
达到调伏烦恼、恒具平等心,对众生不分远近的境界,是有一个过程的。刚开始的时候,这只是我们的目标,不可能马上做到。
普通人一般认为,自己的亲戚朋友是很近的人,陌生人就是很远的人。但学佛以后,要尽量做到平等。平等待人不仅是佛教的理念,也是世俗伦理道德的准则。
佛陀会称赞两种人:不犯错误的人和犯过错误但懂得改正的人。所以,即使我们做得不够完美,也可以忏悔改正,而不要弄虚作假。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正知正念。所谓正知,就是知道事情的结果、作用和价值;正念,就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不离所做事情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