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4.04.11

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佛教不仅看重这一世,也看重来世。不但今生要帮助众生,下一世也要利益众生。

2024.04.10

有些人说,佛教不关心今生,只关心来世,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乘佛教关心的不是今生,也不是来世,而是超越轮回,利益众生,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标。

2024.04.09

就目前而言,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彻底放下对物质的欲望,超越红尘,无欲无求地修行,但可以适当地放下,不过度地追求、贪图物质,不把大把的时间,都荒废到对物欲的追求上。

2024.04.08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帮助。我们不能过度散乱,要尽量投入到闻思修行当中。在闻思修过程中,自己每取得一点点进步和感受,都要与其他人分享。让他们依靠这些方法修行,至少不造罪,这样就能过得轻松幸福一点。

2024.04.07

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放下所有的散乱,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大堆无法推卸的责任和压力,要面对现实生活。但有些没有必要的散乱,我们还是可以放下,尽量挤出时间去闻思修行。

2024.04.06

暂时远离父母家乡,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益无始以来的所有父母,为了更好地帮助、度化他们。当我们修学有所成就时,绝不会放弃他们,而是会回来更好地帮助他们。

2024.04.05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烦恼源自于外在的客观因素,但事实上,它却来自于我们的颠倒作意。控制烦恼,放下世俗的爱憎,一心一意去修行,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对自己的最大恩惠。这样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觉到修行的价值,感觉到自己这辈子选的路没有错,这时就会有自给自恩的感觉。

2024.04.04

真的想要控制烦恼,就要从闻思到修行,从知识到证悟。这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规律。

2024.04.03

我们非常愚昧无知,看不到轮回的前后,一直都在盲目的状态中活着。有点痛苦来打击我们,未必是坏事。痛苦让我们知道,原来轮回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从而生起寻求解脱的愿望。

2024.04.02

做适合的工作、待在适合的环境、选择适合的同伴、过适合的生活,都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哪怕薪水没有那么高,哪怕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都没有关系。

2024.04.01

佛经中讲过,一块金属做成实心的球,一扔到河里,马上会沉到河底。但如果把同等重量的金属做成空心的球,再扔到河里,就会像船一样浮在水面,即使要下沉,也不会那么快。 同样,两人造作了同等的罪业,但其中一人从不行善,也不相信因果,造罪后不懂得忏悔,那他所造的罪业直到受果报为止,永远都会存在,就如同实心的球一样沉重。而经常行善的人由于平时行善,造罪后也懂得忏悔改过,如果忏悔得比较投入,则可能他的罪业不需要受果报,如同空心的球一样轻盈。

2024.03.31

我们曾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很多修行人走得那么自由自在,从他们临终时的轻松安然可以猜测或推知,他们的下一段生命旅程肯定无比美好。这,就是修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