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4.05.17

证悟空性、明心见性,是所有忏悔中最好的忏悔。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亲身体会到光明如来藏,所有的烦恼、罪业当下消失,从此再不需要忏悔。其实,抵达不需要忏悔的境界本身,就是最上乘的忏悔。 若没有证悟心的本性是光明,就需要通过金刚萨埵修法来忏悔,从而清净罪业,并以此逐渐接近心的本性。修金刚萨埵或其他忏悔方式,叫作世俗的忏悔方式。证悟心的本性,叫作胜义的忏悔方式。

2024.05.16

我们要意识到四加行的重要性。达到无生无死最高境界的源动力,是对生死的恐惧,是对无常的认知,所以必须修无常。

2024.05.15

在学佛修行的初期,我们要有万法无常,一切都快来不及了,一天都不能拖延修行的心态。 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要害部位中了箭,生命危在旦夕,那他一定会放下所有的事情,首先把箭拔出来,并赶快治疗伤口。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那就真的来不及了。 无常,是修行的源动力。外四加行中让我们修无常,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

2024.05.14

总体来说,这一生当中,我们修行、解脱、即生成佛的所有因缘都已具备。我们有暇满人身,有机会听到佛法,也懂得修行的方法,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如果此时不懂得珍惜,不努力、精进修行,反而懒惰、散乱,这就是一个修行人最大的迷乱。

2024.05.13

当然,在没有证悟,还没有调伏好内心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与他人分享自己懂得的知识与学佛的收获,好心劝别人行善、修心是没问题的。但一般来讲,先调伏自心,然后再投入到利益众生之中才是正道,颠倒而行很难有效果。

2024.05.12

佛教的原则,是先调伏自己,再调整别人。唯有调整好自己的心以后,才有能力去改变别人。以这样的次第去做,利他才会成功。

2024.05.11

我们要学会剥开复杂的思想与积习,找到最自然、最单纯的状态,这还不是证悟本来面目,不是证悟空性,只是最基础的人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往上走,就可以回归到最原始的本性——佛性。

2024.05.10

佛教讲的因果不仅仅包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机缘是否成熟,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

2024.05.09

作为修行人,在生存条件有了足够的保障之后,就要懂得上供下施,要不断地积累福报。要将所学到的理论,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

2024.05.08

当自己没有任何修证和成就时,最重要的不是讲经说法,而是静心修法。《饶益有情九观察》里讲得非常清楚,大乘佛教徒的目标,是利益众生。但帮助众生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帮助众生的能力。

2024.05.07

在这个短暂得像梦一般的人生中,我们不必把生存方式搞得过于复杂。对任何事情,都不必太执著。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身心,有一点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学会简单生活,懂得少欲知足,利用这些资源好好修行,才是当务之急。

2024.05.06

就像彩虹,聚集一定的湿度、空气、光线与视觉时,就会出现。缺少其中一个条件,都无从生起。我们应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在任何境遇中都学会满足,遇到什么就接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