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因为智慧高远,所以有着超前的价值观,他极力主张,修行人应该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的标准,不是都像米拉日巴一样,不吃不喝,住在山里面苦行,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佛教不会要求佛教徒都要当穷人,一定要过艰苦的生活,一定要当苦行僧,而是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以后,就不要再不断索取、追求、攀比和虚荣。
资粮道是学佛的起点,大乘资粮道的门槛和界线,是标准的世俗菩提心。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没有进入大乘资粮道。在此阶段想完全没有嫉妒与傲慢,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不让它们过于粗大。粗大的意思,是别人能从说话的方式或所作所为中看见或感觉到。
学佛不需要知识面很广。哪怕学到一点点,只要能在生活当中运用,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但自己能感觉到,别人也看得见。这种法喜充满的感觉,就叫做佛法的利益和作用。
通过修出离心、菩提心,尤其是修金刚萨埵忏悔、修曼荼罗积累资粮,还有修上师瑜伽的加持,即使不能断除所有的烦恼,但当所有的前提条件都具备之后,让心静下来,消除杂念,就有可能接近或触碰到心的本性,这叫做初步的证悟。完全的接触,则是一地菩萨。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真的有一个这样的东西存在,它始终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所以我们可以证悟。
体会到纯洁无垢的心的本性,就叫作证悟。证悟的极致,就是成佛,这是最永久的解脱,是我们最不能缺少的。每个人今生都有机会,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努力。
善知识也分为内在的善知识与外在的善知识,或内在的上师和外在的上师。外在的上师,就是以人或天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上师等;内在的善知识或上师,是指心的本性。
追求名利等世间八风,不需要利用佛法,世间自有一套游戏规则,可以顺利地达到目的。佛法的作用,是能够顺利地面对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当中最大的问题,当然是死亡。所有的修法,都是用来顺利面对死亡,投生净土,或者顺利投生人间,值遇大乘佛法,继续提升生命级别,最终获得解脱。
学好修好以后,如果有必要,还是可以讲法。但除了长期学修以外,还必须要有传承。自己从来没有在一位善知识面前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听过,只是看看书,大概了解一下,便信口开河,则如同盲人为盲人带路。 修行也是一样,从来没有认真地学过一个修法,单单看书了解一个大概,就开始单打独斗地盲修瞎练,其后果也很危险。尤其是对于有些比较深的窍诀修法,更不能如此草率。
安然地面对死亡,无有担心与恐惧,让一辈子修行的结果,在死亡的刹那突显出来,是真正的成功。如果一辈子苦苦追求的结果,却在死亡的时候用不上,那又有什么意义?
对上师三宝,对大圆满法有强烈信心的人,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修上师瑜伽,一祈祷上师,就能消除、化解所有的违缘障碍。
我们要学会训练自己的心,让它安静下来。当有了思想准备,就能有备无患,通过训练,让心力逐渐提升,并最终突破这一关卡。
正确的佛法教育,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变成佛菩萨;错误的佛法教育,也可以把我们变成法油子。教育很重要,教育的方法更重要。闻思修行很重要,闻思修行的方式更重要。